耄耋之年话建桥 ——记原副校长郑朝科教授

2020-03-313174

郑朝科,男,19379月生。福建霞浦人,中共党员,教授。1961年同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编著有《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等4本高校专业教材。他在从事专业教学的同时,兼任党政管理工作,曾任系党总支书记、校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校成人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他主持工作近十年中,同济大学的成人高等教育成为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成人教育的排头兵,多次被国家教委和市教委评为优秀学校。他主持的《工科高等函授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8年当选为全国普通理工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上海市远距离高等教育学会会长,1995年被上海市教委表彰为“上海市成人教育十佳”(全市普通高校唯一)。2000年,他从同济大学退休,被上海建桥学院董事会聘任为教学副校长,参加学校创办工作。

 

20191231日上午9时许,元旦前夕的冬阳照到杨浦区长浜路一处幽静的小区里,小区里绿树葱茏,室内暖意如春。笔者拜访了原副校长郑朝科教授。郑老身着灰绿色外套,虽年已耄耋,但精神不减当年。他刚从手机微信上得知,此时此刻,“建桥教育”股份正在香港面向全球公开发售,将在2020116日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时,那清瘦的面容满含笑意,他笑着说:“当年我刚来时,可没想到建桥会发展这么快啊!” 

上世纪末,为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民办高校应运而生。

20003月,退休已两年的郑朝科推掉了同济大学返聘的工作,应建桥创校校长黄清云邀请,出任教学副校长。他有着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丰富经验,且在主持同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近十年中成绩菲然,曾被上海市教委表彰为“上海市成人教育十佳”(全市普通高校唯一),对各专业办学都有一定了解。因此,他对来建桥分管教学心里有谱。

当时,上海多数民办高校是由一些刚退休的高校教师自发组织起来开办的,大多是“三无”起家,即:无办学资金,无专职教师,无自有校舍。对比之下,建桥办学起点高、投入大,招生前已有新建校舍5万多平米,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一应齐备,同时聘请了雄厚的师资力量,这些都深深吸引了众多考生和家长。

经招生宣传后,前来报名的学生数达到5000多人,经过筛选录取了1352名。学校筹建工作算是“开门红”了。同时,郑朝科也听到兄弟学校和社会上各种担心的议论——当时其它学校一般只招三四百名新生,主要是担心这些落榜生达不到国家统考的水平,统考合格率不高——大家为建桥第一年就招这么多学生捏把汗。于是,如何组织教学就迫在眉睫了。

第一学年建桥开办了11个专业,都是社会上热门和实用的专业,如:计算机应用、英语、房地产、新闻、广告、艺术设计,工程管理等,同时从重点大学刚退休的院长、系主任中聘请了10位专业主任,如华师大的汪燮华,同济大学的陈炳权、王曾纬、赵财福、董景寰、高连娣,上外的袁鹤鹃等一批知名教授,负责筹建各个专业,再通过他们聘请到复旦、同济、华师大等名校刚退休或在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50多名,组成专兼职教师队伍。

师资聘请到了,有些民办高校往往都是给教师一张课程表了事。但郑朝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苦思冥想的重点是:面对这批低于当年高考录取线50分以内的落榜生,重点大学的教师如何因人施教呢?

在正式开学前,郑朝科组织这批来自不同高校的老师们开展教学研究,并形成定期活动的制度,全校性教研活动每学期两次(开学初、期中考后各一次),大家交流教学方法,考试中哪班学生哪门课程考得特别好的,或是特别差的,都要深入总结,具体细致地研究如何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拾遗补缺,耐心辅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合生源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循序渐进,帮助这批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好基础。

紧接着,郑朝科主持、推进了教学环节的一系列改革。努力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基础理论课以“够用”为度,如,《高等数学》减少定律、公式的推导,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在培养计划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达到总学时的40%左右。此外每个专业还增加了综合性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间。一二年级每学年结束时均安排2-3周的社会实践和实训教学,三年级下学期集中安排综合性毕业实践环节,同时各专业还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安排到教学计划中。

大家研究下来还认为,这批学生在高考时“考砸了”,问题大多出在文化基础、学习方法和习惯上,为此,学校要求全体学生住读,强势推行早晚自修制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校建立了全日制的辅导员教育管理制度,每150名学生配1名辅导员,每周5天辅导员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专科层次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国家学历文凭考试按规定每年统考2次,分别在1月和7月举行。20011月,建桥第一次组织学生参加市里统考,各门课程的总合格率是74.9%,高出上海市平均合格率14.1个百分点,名列全市31所民办高校第一。同年7月的考试,建桥学生统考合格率为80.4%,高出市平均合格率17.6个百分点,名列全市第三。20037月,学校向社会输送了第一届毕业生,首届毕业生就业率就达94.4%。第一“炮”打响,让郑朝科信心倍增,也收获了转“战”民办高校的成就感。

当时社会普遍认为,民办高校的学生素质不高,而民办高校要想改变这样的刻板印象,就一定要把抓教学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高等教育虽已进入普及化大众化阶段,但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宽进严出是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建桥在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辅导帮助的同时,制定并认真执行严格的学籍管理办法,每年秋季开学初都要进行一次学籍处理,留级或退学一批学生,为此,还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舆情风波。

2004年秋季,建桥共有160名学生留级或退学,其中2003级物流一班就有近1/3的学生留级或退学。家长质疑:如此多学生无法正常升级是否合理?为此向某知名媒体投诉。接到投诉后,记者起先也有点不信,主要以学费支撑生存发展的民办高校怎会如此大力度淘汰学生?于是立即赶到学校核实。郑朝科直言坦陈:确有其事。但他表示,没有一定的淘汰就没有质量的保证!全校学生5264人,这次被留级或退学的全校共160人,只占了3%,淘汰率仍在合理区间。此外,学校对于学生的升留级和退学是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学校就会组织学习《学生手册》,其中足球彩票升级、留级、休学、退学和试读都有明确规定。学生如果考试不合格,有一次补考的机会,如果补考后一学年累计仍有3门主课不及格就要留级,有4门不及格就要退学。对于退学的学生,如果其有改变学习状态的决心,经学校批准可以允许留级旁听。次日,该记者以建桥一个班砍1/3为抓教学质量?”这个抢眼的标题在一版位置给予了报道,虽然报道比较客观,但标题中的问号还是透露出半信半疑的味道。这就是当时建桥面临的舆论环境。好在学校执行制度时严格遵守公开公正的原则,最后终于平息了风波,建桥的“管理严格”也由此声名远扬。

学校开办3年了,办学规模已初步形成,校区占地487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图书馆、实验室,按计划在建设中,在校生近7000名,已基本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整、环境优美的校园,可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上海市政府发文学校定名为“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明确学校应培养上海发展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多次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研讨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环节的改革、实验实训基地的创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也向市教委打报告,提出申请参加上海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遴选。

当时学校确立的办学目标是本科层次,申本报告从2003年就已开始提交。既然申本是目标,那么,专科层次办得像样、办得扎实也成了必须达到的条件。为此,郑朝科把申办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抓手,边申报边建设,从软件上,教学计划按高职教育应用型的特点与要求来调整,师资队伍争取多招聘双师型师资,普通教师则通过制度规定,下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培养培训。从硬件上,主要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2003年,学校先后组织了两支考察队伍,一支是以校领导为主的,向北到西安、郑州等地,一支是所有专业主任都参加的,向南到深圳、广州,调查了解高职教育办学规律,高职院校的实训中心与普通实验室有什么区别。当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中心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学生上课就像上班那样打卡签到、遵章守纪。通过调研,大家对建成什么样的实训中心心里有了底。

调研回来后,郑朝科就研究提出筹建学校实训中心方案。第二年学校投入2000万元建成13千平米的实训中心大楼,并落实每年500万元的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额度。经过全面规划、分段建设,各系相继建成了18个实验室,7个实训基地。有这样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基础,建桥顺利通过了交流、检查等评审环节,被列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为2005年顺利升格本科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4年,“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培训基地”破例在建桥这样一所新办民办高校投入建设,也是一件值得一提的事。

2003年寒假前,郑朝科在参加市教委召开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得知,国家为了促进数控技术的发展提高,财政部、教育部、机械部联合设立了“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开始接受院校的申报,立项对象是已设置有数控机床类专业的老高职院校,建桥显然不在其中。但郑朝科感到,如果建桥争取到这项目,一是会促进当时正在筹办的机电专业的发展,二是可争取国家财政的资助,三是能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知誉度,应该积极争取。郑朝科当场就向教委领导咨询,并提出申请。可是教委领导没有正面肯定答复,只说,“你们提方案,打报告,试试看吧!”

建桥作为民办高校的机制灵活、决策迅速的优势又一次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郑朝科回校向董事会和校长汇报后,都立即得到肯定的答复,财务总监郑祥展一口同意第一期设配套基金250万元。既然学校都支持,紧接着就是要提出具体的建设方案。于是,郑朝科利用寒假,和机电系主任李世基一起,满怀热情调查访问了近10个工厂和高校,很快提出了建设方案。春节后报到市教委参加竞标,最终得到批准。该项目建设延续到2005年,学校投入和国家资助各450万元。据此,学校添置了一批一流的大型数控机床,为高级数控技术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行业高端技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在注重校内基地建设的同时,郑朝科还抓紧校外实训基地的开辟,在广泛联络、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多次召开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建立了6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还有些更紧密的合作办学模式,如旅游专业与瑞吉红塔大酒店,数控专业与中华机械厂的定向合作培养等等,建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彰显特色。


回想在建桥工作的12年时光,忙碌、充实又愉快,但凡取得一点成果,郑老总是归功于天时、地利、人和。他自我总结的工作经验有三条:责任感、事业心是基本的动力;抓住重点、善于总结规律是关键;与人为善、密切团结是搞好工作的保证。(何羽整理)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