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午,上海建桥学院2022全球素养实验班在线上举行开班仪式。校领导杨俊和副校长,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周英芬书记,对外交流办公室主任、国际教育学院梁月泉院长,教务处朱霞副处长、孙鹏副处长,学生处王苇副处长,品牌传播部奚丽君副部长,实验班班主任以及全体指导教师等出席开班仪式。来自全校10个学院的120余名学员参加仪式。会议由对外交流办公室主任、国际教育学院梁月泉院长主持。
杨俊和副校长发表动员讲话。他对参加第二届全球素养实验班授课的专家学者和指导老师表示感谢,同时也对继续承办第二届全球素养实验班的团队充满希望。
杨校长讲到,开设“全球素养”实验班的初衷和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立足应用人才,对标临港企业,培养全球素养,增强就业能力。”同时,他对第二期全球素养班的同学们提出了期望,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周英芬书记向参加开班仪式的班主任和10名指导教师颁发聘书,感谢他们对全球素养实验班工作的大力支持。10位指导老师也与本期全球素养班的学员分享了寄语。
随后,第一期全球素养实验班优秀学员代表分享感言和收获。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王佳宜分享到,通过参与全球素养实验班,结识到了一帮来自不同专业但同样优秀的小伙伴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不同专业视角的思维碰撞并学着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优势。王佳宜希望参加第二期全球素养实验班的学弟学妹们放心大胆地展示出自身优点以及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寻找到自己在全球素养方面的热爱,努力成为一名具有全球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临港的未来添砖加瓦。
广告专业的包帅分享到,通过全球素养实验班,他对全球胜任力有了很明确的认识,即理解不同文化、包容不同阶层的能力,是设身处地思考对方感受的能力,是既发现自身之美,又欣赏他人之美的能力。未来世界的领导者,应视天下为己任,运用自己洞察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的能力,为全人类服务。包帅也分享了自己大学四年的经验,作为建桥学子,新时代的青年,应与国家、社会、世界同行,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机会与挑战。期望学弟学妹们能站在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第一期全球素养实验班的优秀指导老师也分别分享了自己的感言和心得。
新闻传播学院戈智永老师分享了作为指导教师参与第一期全球素养实验班的深刻体会。对学校统领人才培养的八项“核心素养”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临港新片区产业布局与规划更加熟知,对世界经济与贸易、国际组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重要国家组织、战略更加了解,对多元视角思维认知世界、跨文化沟通了解问题、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清晰。同时指出希望同学们能在全球素养实验班,思考专业知识与实践深度结合,提升自身的价值观与使命感。努力培养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做到站位高、视野广,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外国语学院的王颖老师用全英文的方式对所有领导和组织本次活动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她也分享了自己参加第一期全球素养班的经验,并给同学们做出了三点建议,充分参与、思想开放、交新朋友。期待大家能在全球素养实验班这个舞台能尽情的享受和提高。
开班仪式最后,全球素养实验班班主任冯小珊老师对各位同学提出了课程要求,并期望各位学员能在本期实验班学到相关的知识,学有所成,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下午,临港管委会顾长石主任为全体学员带来精彩的专题讲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情况介绍》,顾长石主任曾任临港管委会产业发展首席规划师,参与了“临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行动方案”制定工作,牵头制定了临港新片区“1+4产业政策”,对临港产业发展现状、政策十分了解。
目前临港新片区的创新型产业体系主要集中在前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前沿产业“4+2+2”: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以及氢能。现在服务业涵盖了新型国际贸易、商业、国际航运业、金融业、文体旅产业、国际航运业等。临港拥有七大特色园区:生命蓝湾、东方芯港、大飞机园、临港新片区海洋创新园、信息飞鱼、动力之源、国际氢能谷。
顾主任在讲座中指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下称“临港新片区”)成立至今近3年时间,跑出了“临港速度”,已诞生了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年时间里,一个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一座拥有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功能的现代化新城正在走向全球。未来临港新片区必将是一个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全球素养实验班的开办是我校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文件精神以及我校“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该班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从各二级学院选拔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作为每组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全程参加专题讲座和训练营活动。学校希望借此深化对学校统领人才培养的八项“核心素养”之“国际视野”的理解和发展,推动学校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