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届斩获全国一等!我校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再创佳绩

2023-08-04704

7月31日至8月3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东南大学承办的2023年“建行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成功举办。我校学子在本届大赛中创历史最佳获奖成绩,共斩获全国一等奖1项(获奖率仅2%),全国三等奖5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同时上海建桥学院应为唯一获取一等奖的民办大学,且在该项赛事中连续三届取得全国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十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也是全国高校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科创竞赛之一。本届竞赛自2023年3月开始,共吸引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全国600余所高校的7000余件作品参赛;同时,本届赛事设置了港澳台及国际赛道共吸收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等136所国际高等学府的300余件作品参赛,创造了自2008年大赛创办以来参赛学生数量、参赛作品数量、参赛高校数量3项历史新高,共评出11项特等奖(11所院校)、全国一等奖157项(87所院校)、全国二等奖248项,全国三等奖1267项。竞赛分为社会实践调查和科技制作两类,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主题,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大学生竞赛。

长期以来,我校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本次大赛开展以来各级部门高度重视。由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机电学院老师联合指导团队对参赛项目进行辅导。经过半年的反复打磨,我校共遴选12项作品参加国赛,通过赛题分析、实物制作、材料会评、现场答辩等环节的优化提升,最终1项作品进入终评阶段,与来自全国128所高校的261件入围决赛作品同场竞技,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各参赛项目展示了节能减排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成果,体现了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我国的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集聚了创新力量。

经过作品终审和线上答辩,来自机电学院学生团队(张培铭、龚圳、顾佳杰、黄鑫、钱佳慧、张海丹、周嘉豪)设计制作,潘铭杰、杨茉、张迪老师指导的项目“探险电卫—野外登山便携式微风发电机”获全国一等奖。


项目介绍:

作品是户外便携式微风发电机,针对在野外登山场景下的便携式可持续性的电力供应 问题。现有供电方式为充电宝和太阳能板,但充电宝存在无持续供电能力的问题;太阳能板 白天运动时无法展开发电、夜晚时缺少发电条件,存在发电环境苛刻,有效发电时长短,且 重量大体积大的问题。为解决以上痛点问题,本小组设计了由基于 QBlade 软件优化的折叠叶 片装置、折叠式追风云台装置和电能管理装置三部分组成的户外便携式微风发电机。

本团队自主研发了户外便携式微风发电机。本装置充分地将轻量化设计和可折叠式设计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利用可调铰链结构使叶 片可以实现无工具、无额外紧固件即可进行折叠伸展,实现了 1 分钟组装、3 分钟发电的便携功能。

来自机电学院团队(张思林、杨蝉尔、朱雅楠、熊亮、邸达、丁宠坤、喻金政)设计制作,潘铭杰、陈诚、陈虹老师指导的“智能控压发电水阀”,获全国三等奖。


项目介绍:

作品解决大多数用户在用水时水压过大而无法调节与当今社会所普遍使用的水阀无法实现自供电等问题。本小组设计了 一款利用 CVT 无级变速器达到可以调节水压的设备,利用流水的惯性效应带动涡 轮运作,涡轮则利用磁力耦合器结构带动变速器,从而可以实现将水压控制在合 理的使用范围内,并在可以在运作的同时通过传动装置带动发电机实现自供电控制。

本装置合理利用自来供水管道用户端残余压能,实现工作电能的循环补给,增加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能源的消耗,而产生出的电能不仅可以提供自发电,还可以将产生的多余电能储存到电池中。

来自机电学院团队(孙鑫宏、梁南豪、黄赞、戴凯旋、董佳音、马薪莹、付昊)设计制作,任焕梅、杨茉老师指导的“能量“云存储”装置”,获全国三等奖。


项目介绍:

作品基于云平台大数据计算,调用新能源汽车机动电能,削峰平谷的嵌入式装置。本装置可以有效缓解城市高峰用电时的电力紧张情况,充分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本作品利用云存储技术,引申到汽车分布式能源的调用。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能量的云存储,嵌入式逆变器与充电桩的设计以及软件上的云计算。

来自机电学院团队(韦国泰、林海鹏、罗胜聪、敬朵朵、朱敏耀、李朔天、胡云雁)设计制作,李晶、杨茉、蒋忠理老师指导的“水域卫士——守卫“绿水”领先者”装置”,获全国三等奖。


项目介绍:

作品一套基于无人机定点巡航的图像识别水上垃圾回收装置。面对日益 增加的“漂浮垃圾”破坏生态环境的现状,针对我国水域环境垃圾回收效率低、 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因此亟需一项技术来解决这一现状。本项目设计了基于 QGroundControl 自动规划路线且能够抓拍识别垃圾的无人机与无人船联动进行水上回收垃圾装置。无人机上的自研云台进行抓拍识别水上垃圾后,将垃圾识别信息与位置同时传给基站与无人回收小船,随后无人小船立即前往进行垃圾的回收清理工作,基站接收到信息后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并同步 至微信小程序。同时搭建了数据分析系统及微信小程序、网页监控平台,方便管 理员启动装置与查看无人设备的运作信息。同时还配备太阳能基站,白天可通过 太阳能板进行储电,可供无人船与无人机实现设备 24h 全自主无人化运作。

本作品针对河流、湖泊、水库等的水面“漂浮垃圾”清理而设计,有 精准定位、图片识别、高效回收等功能,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工作 机动灵活、外形设计美观,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可实现水面垃圾清理收集的机 械化与自动化,提高了水上作业效率与质量,精准解决了传统人工打捞的高耗时、高成本、高危险、低精准的“三高一低”问题。通过无人机抓拍功能和无人回收小船装置的结合,不仅仅解决了水上垃圾回收清理困难的问题,同时提高水上垃圾回收效率 96%以上,为保护水域环境做出 一份贡献。守卫绿水,瀚海将为水面垃圾清洁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驱动智能环保。


来自机电学院团队(冯思杰、段晓楠、邵伟军、周星宇、丁宇豪、张恋欣、仇嘉麟)设计制作,潘铭杰、杨茉、许玉娥老师指导的“绿色能源,步步走出来--发电地砖”,获全国三等奖。


项目介绍:

作品主要针对于地铁站,高铁站和机场等人流量巨大的室内场所中,人行走在地板所上产生的大量重力势能未能充分利用这一问题。本小组设计制作了一款基于蜂巢承重外壳机构、限位压簧支撑装置、超薄重载三级减速发电 装置和并网式发电装置的四部分一体的机械式发电地砖。

本作品通过人行走将限位压簧压缩,齿条向下移动,带动电机旋转,从而将行走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减速电机旋转的动能进行发电。结束踩踏后,限位压簧伸缩装置自动回升,带动齿条向上移动,进行第二次发电。使产生的电能用于场所照明及电池储蓄。以上海地铁1号线人民广场站进行测算,踩踏面积约为 350 平米的过道全部铺设我们的发电地砖,一块地砖在承受一次踩踏时以 0.7W 的功率进行发电。据测算,一年可节省 70 万电费。本产品每平米成本约六百元,便于大范围铺设。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最大化,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来自机电学院团队(马薪莹、袁力晖、董佳音、付昊、孙鑫宏、高瑞、梁南豪)设计制作,任焕梅、陈诚、杨茉老师指导的“清醒上路,节能畅行———利用刹车动能的小型呼吸器”,获全国三等奖。


项目介绍: 

汽车驾驶过程中,车内温度升高,车内内装与车品会不断释放出甲醛,造成严重的车内甲醛污染,加上粉尘与汽油残留物,严重影响驾车出行的便利与舒适性。本项目旨在研制一种便携式清洁空气呼吸增强仪,这种呼吸仪采用的能量来源 于制动动能,即在刹车时带动发电机工作,将汽车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并为电池充电,将此电能用于驱动呼吸器,从而净化空气。它可以通过过滤和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提供纯净、新鲜的空气,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呼吸。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将空气净化设备和动能转化器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热点新闻